节选自《瞭望》 2021年第14期
《瞭望》: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“十四五”时期我国将聚集哪些重点来推动绿色转型?
黄润秋:面对复杂形势和诸多挑战,我们将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道,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,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,以减污降碳为主抓手,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、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、空间格局,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。
一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。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,推进钢铁、石化、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。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。加大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力度,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“公转铁”“公转水”。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,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。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,壮大节能环保等产业,激发绿色低碳的新动能,不断增加绿色发展韧性、持续性、竞争力。
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。协同推进减污降碳,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,围绕“提气、降碳、强生态,增水、固土、防风险”,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。“提气”,就是要实施PM2.5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,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。“降碳”,就是加快推进二氧化碳排放达峰。“强生态”,即统筹开展各类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监管。“增水”,就是统筹水资源、水生态、水环境,开展综合治理、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,继续增加好水,提升水生态安全。“固土”,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受污染土壤的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,以及固体废弃物环境污染治理。“防风险”,就是要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,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生态环境风险,加强监管,确保核与辐射安全。
三是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。推动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。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,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,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、重点企业率先达峰。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,控制化石能源总量,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。深入推进工业、建筑、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,加大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制力度,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。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项目建设和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。加快建设国家自主贡献项目库。
四是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。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,完善能源“双控”制度,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、价格、金融、土地、政府采购等政策。大力发展绿色金融。推进排污权、用能权、用水权市场化交易。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,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。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,创新完善自然资源、污水垃圾处理、用水用能等领域价格形成机制。
五是广泛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。加强宣传教育引导,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,倡导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,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。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、绿色家庭、绿色学校、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。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、认证、标识体系,完善绿色产品推广机制,扩大低碳绿色产品供给。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,倒逼推动生产方式和供给绿色转型。
《瞭望》: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表,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。应对气候变化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。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国际合作?
黄润秋:面对生态环境挑战,人类是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。建设清洁美丽世界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,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。
一是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合作。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,加强应对气候变化、生物多样性、全球海洋治理等领域国际合作。我国将继续推动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取得积极成果,筹备办好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,扎实推进气候变化南南合作,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。
二是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。应共同维护全球化进程,共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稳定的全球产业链,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,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,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低碳绿色产品装备研发应用,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“绿色复苏”,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。
三是担当绿色低碳发展引领者。应共同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、绿色投资、绿色金融,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,支持落实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》,推动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及其《巴黎协定》全面有效持续实施,共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合理、合作共赢的方向迈进。
点击链接查看原文